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,是管理问题,其次才是技术问题。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表明,需要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,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,培养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,建立内部可行、科学的服务模式;其次才是借助软件工具将管理流程固化和优化,利用自动化工具辅助和提升管理效率,实现技术和管理的有效结合。因此,在认证可行性分析时应更关注管理可行性,其次才是技术可行性。
对于那些已经成功实施基于ITIL的管理方法的组织来说,需要更标准化的成熟IT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管理与国际接轨。ISO 20000认证将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求,同时ISO 20000的持续改进机制也确保管理流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。
虽然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可能带来的效益各有不同,但通常ISO 20000可能为组织带来的效益可能包括以下内容:
—在IT服务提供中有更多的管理手段,并能持续地改进;
—改进服务交付的能力,为关键业务服务提供稳定的,,低成本的可靠的服务;
—通用的服务表达方式,方便不同组织之间的对话;
—为组织内部运营过程提供一个管理和沟通的平台;
—采纳佳实践,提高组织内部服务水平,以及服务级别的持续保持;
—减少服务交付中的时间成本;
—有效管理供应商的方法;
—提高人员利用率,改善激励,降低人员流失;
—有价值的管理数据,更好的决策支持;
费用方面,通常认证实施项目包含以下5个部分:
1) 认证咨询服务费(咨询合作方,可选)
2) 认证服务费(审核机构)
3) 培训费用(可选)
4) 认证相关参考资料、宣传费用(可选)
5) 工具软件费用(可选)
具体费用根据组织规模而有所不同。对于希望通过该项认证的组织来说,在项目方案中应确认认证服务费用是否包含后续年度的复审、复评和证书管理费用等。
ISO20000中文名为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,它的业务类别大致分为以下十四类:信息系统咨询规划;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;信息技术咨询;信息系统测试;软件产品测试;信息系统工程监理;软件工程监理;基础设施运行维护;硬件运行维护;软件运行维护;电子商务支持;软件运营;数据处理;呼叫中心服务台。
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:
1. 服务级别管理:确保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服务级别协议得到有效执行,满足客户需求。
2. 可用性管理:通过监控和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的可用性,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3. 容量管理:合理规划和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的容量,以满足业务需求。
4. 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管理: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计划,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服务。
5. 安全性管理:确保信息技术服务的安全性,保护企业和客户的信息资产。
6. 供应商管理:对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,确保服务质量和稳定性。
7. 服务质量管理: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,持续提高服务质量。
8. 服务级别协议(SLA)管理:制定、执行和监控服务级别协议,确保服务满足预期目标。